新闻中心
News
分类>>国家公祭鼎原型在哪里(组图)
国家公祭鼎原型在哪里(组图)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上,公祭鼎被缓缓揭开。习在随后的讲话中说:我们设置这尊鼎,就是要向世人宣告“昭昭前事,惕惕后人”、“永矢弗谖,祈愿和平”的心愿。
铸鼎记事,一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4000多年前,中华民族就有夏禹铸九鼎以象征九州的传说,此后青铜鼎成为国之重器,鼎上的铭文记载了各个时代的重要史实。
据了解,这尊国家公祭鼎与收藏在安徽博物院的一件国宝级文物有极大的缘分,这件文物便是1933年出土于寿县朱家集的战国晚期楚幽王墓的楚大鼎,为安徽博物院的“镇馆之宝”。国家公祭鼎就是以楚大鼎为原型,按等比例放大铸造。楚大鼎是目前出土的最大的圆鼎。楚大鼎是抗战时期出土楚大鼎,又名“铸客大鼎”,青铜礼器,距今已有2400余年的历史,是目前东周以来发现的第一大鼎。楚大鼎曾“被一群挖宝者从楚王墓中发现,由于体积庞大,被弃之野外,后来被安置于安庆。 ”安徽博物院工作人员说,抗日战争爆发后,楚大鼎又被转移至成都、重庆、乐山等地,其间奇迹般地躲过了数次日军的封锁和飞机轰炸。 1956年,历经坎坷的国宝级文物楚大鼎被新成立的安徽省博物馆永久保藏, “镇馆之宝”。成为楚大鼎高113厘米,重400公斤。
参与设计的专家徐旻培说,设计团队经过反复讨论,认为楚大鼎是抗战时期所出土的文物,且是江淮文化的代表,“以它来作为设计的基础是最为合适的。我们‘国家公祭鼎’设计小组一致赞成用青铜作为鼎的主要材质。 ”
徐旻培说,不管是从历史渊源的角度考虑,还是从历史的地理地域角度来考虑,楚大鼎都是国家公祭鼎非常合适的历史原型。
“设计方案不断被论证、被推翻,历时3个多月才完成。在进行鼎身、底座纹饰设计时,我们一些成员考虑到要突出南京的地域感,另一些成员则认为是全人类的记忆。经过反复讨论,最终决定不要过多地融入南京本地的元素,而是从地方性走向共性,让它表现出这是承载着全部中华儿女铭记历史、警示未来的公祭鼎。 ”徐旻培说。
设计团队曾专来皖考察“我们团队平均每天都要拿出2份设计稿,到设计方案确定时,至少有一百多份稿子了。 ”徐旻培说,确定公祭鼎以楚大鼎为原型时,整个设计团队还专门来到合肥,前往安徽博物院调研考察楚大鼎,“实地考察后,我们立刻返回南京,查阅各种相关的文献资料,以保证最大程度地了解楚大鼎的器型、大小等具体资料。 ”
以它为原型设计的国家公祭鼎要大得多,设计团队是如何考虑的呢? “在最初设计时,鼎高达到两米,但考虑到那么大的鼎不利于参观者观看铭文,所以后来根据场地的情况、人群的大概身高,还有其旁边的纪念碑和钟作为参照,确定了最终尺寸。 ”徐旻培说。
在铭文的字体设计上,设计团队也是诸多考虑,“开始想使用小篆,但从现代人辨识度考虑,最后改用了两种字体。 ”徐旻培介绍,以鼎足为界,所有的文字被分别刻在鼎身的三个部分。右后方和左后方的两面,篆刻国家公祭日的记事文,共200多字,用小楷书写而成;正面则篆刻着铭文,用魏碑书写,共160字。 “魏碑比小篆的辨认程度要容易一些,小楷字体也比较易读。 ”徐旻培说。
1958年 9月 17日下午B体育-Bsports,在张治中、谭震林、罗瑞卿、张云逸、曾希圣、黄岩等陪同下参观了安徽省博物馆的“镇馆之宝”,绕着有400公斤重的楚大鼎转了大半圈,又从鼎沿朝腹部看,还风趣地对省长黄岩说:“这个大鼎,里面能煮一头大牛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