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身知识
Fitness knowledge
分类>>B体育官方网站有关健身行业的普遍性误解来看看你中招了没|BonGym场馆邦
B体育官方网站有关健身行业的普遍性误解来看看你中招了没|BonGym场馆邦不止一次在评论区及后台留言中看到此类观点,认为目前的行情下,健身房的日子不好过了,健身工作室会成为未来的主流,或者创业做工作室的风险更小。
但从去年延续至今的倒闭潮来看,反正是很多中小型工作室品牌分崩离析,以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为例,死亡名单都是在数百家以上,二线城市也正在掀起一波转让潮。而导致死亡的原因,大多是缺乏引流能力,在运营管理模式上又机械的照搬大俱乐部经验,使得拉新不足,留存又困难。
数据显示,从2013年的工作室创业潮爆发以来,我国健身工作室和俱乐部的比例,保守估计在5:1左右。所以即使大家的倒闭几率相同,工作室的死亡数量也会大大超过健身房。
在传播学界有个叫“回响理论”,大概意思指的是消息源的权威性和声量越大,在传播过程中,就像我们的喊声在山谷中回荡一样,明明只喊了一声,但在别人耳朵里却是不断的回响,以为喊了很多次。
今年以来,以浩沙为代表的历史悠久、知名度极大的健身房倒闭跑路新闻,引发了诸多如央视之类的主流媒体的报道,在“回响理论”的作用下,让不少人误以为健身房倒了很多。
此外很多商业俱乐部因为过度销售的种种劣迹,使得用户怨声载道,或许还有不少人一厢情愿的希望他们能尽快原地消失。
坦率的说,很多知名俱乐部的确目前也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就像上半年一家这几年发展迅猛的商业俱乐部欠薪不发的新闻一度被疯传。根据一些俱乐部管理软件供应商也爆料称,今年几乎所有的俱乐部都在亏钱。
俗话说: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巨大的销售惯性和多年积累的规模优势,使得他们客观上抗风险能力更强,并且在目前风声鹤唳的环境下,健身房老板也开始清醒起来,牢牢抓住现金流,只要他们不盲目扩张和战略性作死,会比工作室的抗风险能力更强。
目前健身行业的预付费制度集中在会籍和私教课时费上,说预付费制度不好的,大多是拿预售跑路当案例,认为这个制度会引发人人怨,最好都改成按次付费,似乎这样就能让行业走上正轨。
如果预付费是魔鬼,国家早就禁绝了。但餐饮、美容美发、教育培训、运动休闲行业等,处处都有预付费的影子,似乎并没有行业的成长。
我们认为,虽然利用预付费制度跑路的案例时有发生,这只能说是从业者的问题,健身行业门槛低,从业人员素质不规范,这才是行业亟待解决的问题。
与预付费相对的,是按次付费和包月制度,在中国健身文化土壤条件下,按次付费模式成功的几率并不会比预付费的场馆更高。很多预付费的反对者喜欢拿美国的按月付费做案例,其实中国的健身房几乎都有月卡卖,只是价格比年卡折算下来不太划算而已。
并且美国健身房也是年费制度,因为传统原因,用户通过信用卡按月扣款罢了,你去试试一个月一个月买B体育-Bsports,价格也不划算,此外美国私教课都是打包卖,也没听说他们把运营失败的原因归结到付费环节。
最后,就连按次付费的超级猩猩,都会在醒目位置提示用户充值享受会员折扣,这难道不是预付费的一种吗?
纵览最近倒闭的场馆,其中不少是由专业上非常厉害的明星教练、培训师等创立的,那么问题来了,他们不是很专业吗?为什么还是会生意失败呢?
股神巴菲特曾经说过,要意识到什么是虚假的竞争壁垒。对于创业者来说,最常见的虚假壁垒,那就是专业水平。
比如我们看到很多场馆标榜全明星教练团队、XX训练专家。似乎有了这些金字招牌,用户就会不请自来。殊不知,专业仅仅是健身场馆运营的基础性条件,但并不能决定场馆的成败。
要知道,很多人所谓的专业水平是用户无法感知的,不信你出去问问自己的用户,有几个知道美国四大证,有几个明白肌肉和筋膜的重要性?
说到底,用户也不需要知道这些,他们感知专业的方向,不仅仅是训练方式和技术,还有服务水平和态度。
就像开饭馆,招来的厨师会做菜是基础要求,不然肯定没人来。但即使你的厨师是米其林认证,但传菜过程中不仔细,端上来的精致菜品里飘着几只大大的蟑螂,菜口味再好也没人愿意吃。
很多教练做销售,认为只要把专业做好就行了,不少深受商业俱乐部教练骚扰之苦的跨界创业者,等到自己开店后,也是对教练做销售深恶痛绝。
实际上除去健身老司机,绝大部分会员来到健身房之后,因为不懂怎么练,势必要寻求指导,这种天然的需求,要比向喜欢喝可口可乐的人推销王老吉容易的多。
一些场馆并不要教练做拉新开单的工作,看起来的确没有做销售,但这种场馆对于用户的留存率考核却很严格。
销售本身并不是洪水猛兽,中国的健身行业也并不是因为销售观念太强,恰恰相反,这个行业根本就没有真正的销售!
翻开各种企业管理书籍,都有对销售的不同定义,但概括来说,就是将产品和服务提供给特定人群,满足他们的需求,给用户带来价值,并形成供需双方的双赢。
所以,销售本身就是一种服务,一种帮助被销售对象实现价值的服务,同时绝对不会强迫或违背被销售者的意志。
销售还是一种交流技巧和沟通能力,国际知名的公关公司奥美创始卫奥格威说过:“We sell or else。”从这个角度来说,你我的生活中时时刻刻都离不开销售。
说教练不用销售,纯粹靠天吃饭而不去争取留下客户,即使你有天大的专业水平也是浪费,没有业绩不赚钱使得客户被那些不负责任的场馆忽悠过去,也是对于行业的一种伤害。
这里要强调的是,在职业教练制度发展成熟的美国,教练也是需要“场开”的。只不过人家没有那么多逼单,老老实实的与客户友好相处、取得用户信任才能达成业绩指标。
自从进入行业以来,经常遇到很多创业者顽强的举出一堆例子,试图证明健身是符合人性的,理由能够被大众所自发所接受。
很多人喜欢拿裸眼范围内发生的情况做例子,比如我自己健身很快乐啊,我能一周五练啊,比如我们有个客户不远万里,跨越几个城区来馆里锻炼,充分说明健身是很有吸引力的啊。
有个理论叫幸存者偏差,说的就是这种自我催眠,只从结果来推导过程,用一句最近更流行的话形容:“我即世界”。
很简单,请大家做个实验,找一个风和日丽的周末,分别请朋友免费吃饭和免费健身,看看哪个局来的人多,这样或许能让很多创业者冷静下来。
有人拿出很多家庭健身产品的案例来印证用户在家也可以坚持健身,是不是跟风狗骗融资另说。如果看看他们的产品设置,恰恰是需要用大量的社交和娱乐元素来抵消用户对于健身痛苦和枯燥的刻板印象。
反过来说,如果用户哪天在家里都能自发坚持健身了,跑步机、单车、健身APP所谓社交陪伴概念不就是画蛇添足了吗?这事美国也没发生,中国就更加遥遥无期了。
不出意外,中国的健身市场肯定会越来越大,但希望依赖用户自发养成健身习惯,或许永远只是梦想。返回搜狐,查看更多